《千古一人王阳明》-郭继承心学讲坛视频课程

阐发了中华文化的大智慧和内在精神,而且结合当今社会的现实需要和实际问题,将王阳明的智慧用在当下,无论是对于企业老总、管理者智慧的提升,还是企业基层员工的管理,以及针对实际的工作和个人的发展,都有很好的帮助和现实指导意义。

33626人学习

初级24课时2018/05/05更新

二维码下载学堂APP缓存视频离线看

郭继承
  • 课程介绍
  • 课程大纲

适合人群:

老少咸宜,人人必听的一堂课

你将会学到:

阐发了中华文化的大智慧和内在精神,而且结合当今社会的现实需要和实际问题,将王阳明的智慧用在当下,无论是对于企业老总、管理者智慧的提升,还是企业基层员工的管理,以及针对实际的工作和个人的发展,都有很好的帮助和现实指导意义。

课程简介:

王阳明.jpg

展开更多

课程大纲-《千古一人王阳明》-郭继承心学讲坛视频课程

  • 第1章郭继承—千古一人王阳明之少年立志(1小时21分钟6节)

  • 1-1

    初现“阳明学”王阳明的“心学”,不是个人突发奇想的创造,是中国思想史发展的一个环节,与古圣先贤的意旨一脉相承,是历代圣贤“道统”在大明王朝的具体体现。我们在讲述王阳明之前,首先将其放置在中国思想史的逻辑中,才能更好的研究和呈现。 《尚书.大禹谟》: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这被朱熹称为中国文化精粹的心传家法。 人心,人心之中的消极力量,人性的弱点,包括自私,狭隘,偏见,嗔心,贪欲等等;道心,人性之中的积极力量,善良,开明,慈悲,宽容等等。人生的不幸,人类的灾难,都与人心的膨胀有关。人生的成就,人类的文明,都与道心的昌扬有关。 那么,从大禹时代开始,中国的文化就以开启“道心”为文化努力方向。 儒家重在将“道心”立起来,仁义道德就是例证;道家某种程度上是提醒人们防范“人心”,提倡无为,就是防止人们在欲望的驱使下“胡作非为”,目的指向是一样的,都是引导人们不断自我超越和升华,也就是习主席强调的“自我净化”。 如何不断克服人心中的弱点,如何将人性之中的积极力量加以升华,这是中国思想史上历代圣贤努力的方向。 孔子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,佛教的“佛性”,都是在强调“道心”。 注意:如何让道心超越人心,是历代圣贤关注的主题,也是我们理解王阳明心学的关键!!

    「仅限付费用户」点击下载“王阳明的心学及其智慧.doc”

    [16:21]
  • 1-2

    “阳明学”时代背景1、明朝开国之后,把朱熹的学说定位一尊,科举取士,于是很多知识分子,皓首穷经,教条僵化,更有很多只注重形式的人,表面一套符合礼仪的做法,即如鲁迅所批评“满口的仁义道德,肚子里男盗女娼”。如何回归圣贤的本意,成了思想史的一大问题。 2、世风糜烂,人心浮动,如何救正人心,成为时代所需。《金瓶梅》等书的出现就是明证。市场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之后,人心(欲望)开始膨胀,所以王阳明感慨“破山中贼易”,“破心中贼难”。我们常说孔子时代“礼崩乐坏”,其实根本在于“人心坏”,所以无论多好的制度,人心出问题了,根本上就会出问题!

    「仅限付费用户」点击下载“王阳明的心学及其智慧.doc”

    [10:02]
  • 1-3

    王阳明家庭情况始祖王祥,就是《二十四孝》中那个“卧冰求鲤”的王祥。 曾祖王杰,自号槐里子,人称槐里先生。因为其父王与准曾在家门前种了三棵槐树。后来王杰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,但是一看到那些应试疯子“披发袒衣,形容枯槁”的样子,就觉得自己不想跟这群人为伍,于是就归乡,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了。 祖父王伦,世称“竹轩先生”,一生清苦。王伦的母亲对他非常严厉,但是性格却又很和善,总是会拿吃的给亲戚中的丧父小儿,却不顾自己和家人还在挨饿。王伦也深明此意,于是积极的配合母亲。后来老了,儿子王华高中状元,将自己的俸禄分了很多给父亲王伦。王伦却拿出其中一半来照顾同族子弟。于是同族中闹矛盾的人都被这样的作为感化了,深感惭愧,恢复了友好关系。 父亲王华:天资聪颖,气质奇伟,高中状元,荣华富贵,人品正直。 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。德行和善良是家庭兴旺的法宝!多少年积善行德的积累,才出帝王和圣人! 家风家教,实际上是人生的第一重要的教育!

    「仅限付费用户」点击下载“王阳明的心学及其智慧.doc”

    [17:33]
  • 1-4

    王阳明的出身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,天生有特殊的气质。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,在他诞生之前,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,云中鼓吹,抱一赤子,从天而降,祖父遂为他取名为“云”,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“瑞云楼”。 明朝成化十二年,王阳明5岁。但他却一直没有说过话,不是不肯说,而是不会说话。那年的王阳明遇到了一个僧人,僧人见了王阳明,说了句:“好个孩子,可惜破道。”古人讲究个“天机不可泄漏”,僧人的这话可是一语惊醒梦中人,祖父赶紧给他改了名字,叫王守仁。历史记载,此后很快王阳明就会说话了。 人生有不同的天资,用今天的话说是遗传基因不一样,培养孩子,要有正确的期待,力所能及。

    「仅限付费用户」点击下载“王阳明的心学及其智慧.doc”

    [06:35]
  • 1-5

    王阳明的志向十多岁,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,他就不同凡俗,认为“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”,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“成圣成贤”。 一个人的立志,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生做一个“局”,一个人有多大的志向,就给人生开启了什么局面;志向也是人生的马达和高度,一个人的志向不一样,此生的动力和看问题的高度就不一样。 唐伯虎:生于1470年,王阳明则生于1472年。唐伯虎是一个骄傲的人。他16岁就考中府试秀才第一名,轰动苏州城。29岁到南京参加乡试,再获第一名,从此人称“唐解元”。会试遭遇 “泄题案”,人生断悬式下坠。反差有多大,痛苦就有多大。 王阳明几次未能考中,官场更是苦难连连,得罪当时权倾一时的大太监刘瑾。刘瑾假传圣旨,王阳明被杖四十,贬到当时偏远的荒蛮之地贵州龙场,中途被截杀,任从九品的驿丞——掌管驿站车马迎送的卑微官职。

    「仅限付费用户」点击下载“王阳明的心学及其智慧.doc”

    [14:36]
  • 1-6

    诗中看人生格局唐伯虎有一颗骄傲的心——你羞辱我,我就跟你对着干,绝不合作。“泄题案”的判决,除了削去仕籍,还有发充到县衙做小吏。他坚决不去浙江干那个小吏,从此开始玩世不恭,游戏人生。 再看看王阳明。 “人生大病,只是一傲字。”一生坎坷波折,十多岁母亲去世,科举不顺利,为官几经波折,但是把人生视为一场修行。在去贵州路上,王阳明也写过一首诗: 险夷原不滞胸中,何异浮云过太空。夜静海涛三万里,月明飞锡下天风。 唐伯虎也有一首诗: 不炼金丹不坐禅,不为商贾不耕田。闲来写幅丹青卖,不使人间造孽钱。 一个超拔达观,处处练心,不断超越,成就圣贤之气象;一个带着怨气的故作潇洒,最终浪荡一生! 圣贤之志的人,点一盏心灯,就有了不断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,就有了不被物奴役的格局和境界。 人生差别在哪里?天资的差别之外,最重要的是心力! 毛泽东:送纵宇一郎东行,1918 云开衡岳积阴止,天马凤凰春树里。年少峥嵘屈贾才,山川奇气曾钟此。君行吾为发浩歌,鲲鹏击浪从兹始。洞庭湘水涨连天,艨艟巨舰直东指。 无端散出一天愁,幸被东风吹万里。丈夫何事足萦怀,要将宇宙看稊米。沧海横流安足虑,世事纷纭从君理。管却自家身与心,胸中日月常新美。 名世于今五百年,诸公碌碌皆余子。平浪宫前友谊多,崇明对马衣带水。东瀛濯剑有书还,我返自崖君去矣。

    「仅限付费用户」点击下载“王阳明的心学及其智慧.doc”

    [16:43]
  • 第2章郭继承—千古一人王阳明之内圣外王(50分钟3节)

  • 2-1

    王阳明龙场悟道明武宗正德三年(公元1508年),因上疏弹劾太监刘瑾,廷杖四十之后,王阳明被贬为龙场驿驿丞。龙场位于现在贵阳市的修文县。贵州古称夜郎,境内多山、条件艰苦,向来是发配重犯的地方。刚到龙场时没有住处,王阳明就在附近的山洞中穴居。当时龙场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,身在其中语言不通,阳明在精神上颇感苦闷。而且缺衣少粮,阳明和两个仆人就在山间种地,自给自足。阳明的一些诗歌,《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首》、《谪居绝粮请学于农将田南山永言寄怀》,从名字上就能看出他当时的处境。从意气风发的京官,到“居夷处困”的驿丞,王阳明的人生跌落到了深渊之中,什么得失荣辱都无从谈起了,逼得他去超脱一切。但是生死念头,他始终无法放下。于是,他在附近的一个山洞,筑造了一个石棺,每天躺在里面静思默想。当时,阳明在心中反复想着一个问题,“圣人处此,亦复何道”;也就是说,如果孔子、孟子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会怎么办呢? 其间,他唯一的消遣就是读周易,并把静修的小山洞,名为“玩易窝”。过了一段时间,突然有一天,他“忽中夜大悟”,明白: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。 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,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。 用今天通俗的话来说,就是人人皆有圣人之心,通过自我修炼,每个人都可以向圣人的方向去完善自己。

    「仅限付费用户」点击下载“王阳明的心学及其智慧.doc”

    [16:22]
  • 2-2

    王阳明招生讲学身处荒芜的苗地,无处可寻外部的支援,万般孤苦之中,正是心中绿地生发之时! 苗民被王阳明感化,人人皆有良知!

    「仅限付费用户」点击下载“王阳明的心学及其智慧.doc”

    [23:16]
  • 2-3

    王阳明一生总述平叛宁王叛乱,是一件中国历史上的大事,更是王阳明人生的大事。一个人的智慧和境界,如何才能得到证明?一定是在实践中得到印证!一介书生,能够谈笑间让一场蓄谋已久的叛乱灰飞烟灭,不得不说这是王阳明智慧和境界的生动例证!所以,每一个夸夸其谈的人,都要反省:在实际的工作中,自己能否在干脆利索的工作中证明自己?

    「仅限付费用户」点击下载“王阳明的心学及其智慧.doc”

    [11:06]
  • 第3章郭继承—千古一人王阳明之四大法则(44分钟5节)

  • 3-1

    四大法则总述他三十七岁时,在贵州龙场悟得“反求诸己”,强调“知行合一”;四十二岁时教人“静坐澄思”,以收回放纵散乱的心思;到四十九岁时由百死千难之中悟得“致良知”之旨。这既是王阳明人生不断升华的过程,但目标是一直的:即是如何使人成圣。 晚年四句教:无善无恶心之体, 有善有恶意之动, 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
    「仅限付费用户」点击下载“王阳明的心学及其智慧.doc”

    [06:00]
  • 3-2

    怎么成为圣贤之“志”《示范龙场诸生》: 第一:首推立志 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,虽百工技艺,未有不本于志者。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。虽百工技艺,未有不本于志者。今学者旷废隳惰,玩岁愒时,而百无所成,皆由于志之未立耳。故立志而圣,则圣矣;立志而贤,则贤矣;志不立,如无舵之舟,无衔之马,漂荡奔逸,终亦何所底乎?昔人所言:“使为善而父母怒之,兄弟怨之,宗族乡党贱恶之,如此而不为善,可也。为善则父母爱之,兄弟悦之,宗族乡党敬信之,何苦而不为善、为君子?使为恶而父母爱之,兄弟悦之,宗族乡党敬信之,如此而为恶,可也。为恶则父母怒之,兄弟怨之,宗族乡党贱恶之,何苦必为恶、为小人?“诸生念此,亦可以知所立志矣。

    「仅限付费用户」点击下载“王阳明的心学及其智慧.doc”

    [14:00]
  • 3-3

    怎么成为圣贤之“勤学”

    「仅限付费用户」点击下载“王阳明的心学及其智慧.doc”

    [07:12]
  • 3-4

    怎么成为圣贤之“改过”夫过者,自大贤所不免;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,为其能改也。故不贵于无过,而贵于能改过。诸生自思,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?亦有薄于孝友之道,陷于狡诈、偷刻之习者乎?诸生殆不至于此。不幸或有之,皆其不知而误蹈,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。诸生试内省,万一有近于是者,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;然亦不当以此自歉,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。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,虽昔为盗寇,今日不害为君子矣!若曰吾昔已如此,今虽改过而从善,人将不信我,且无赎于前过,反怀羞涩疑沮,而甘心于污浊终焉,则吾亦绝望尔矣!

    「仅限付费用户」点击下载“王阳明的心学及其智慧.doc”

    [06:31]
  • 3-5

    怎么成为圣贤之“责善”“责善,朋友之道;然须“忠告而善道之”,悉其忠爱,致其婉曲,使彼闻之而可从,绎之而可改,有所感而无所怒,乃为善耳!若先暴白其过恶,痛毁极诋,使无所容,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;虽欲降以相从,而势有所不能。是激之而使为恶矣!故凡讦人之短,攻发人之阴私,以沽直者,皆不可以言责善。虽然,我以是而施于人,不可也;人以是而加诸我,凡攻我之失者,皆我师也,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?某于道未有所得,其学卤莽耳。谬为诸生相从于此.每终夜以思,恶且未免,况于过乎?人谓“事师无犯无隐”,而遂谓师无可谏,非也。谏师之道,直不至于犯,而婉不至于隐耳。使吾而是也,因得以明其是;吾而非也,因得以去其非。盖教学相长也。诸生责善,当自吾始。

    「仅限付费用户」点击下载“王阳明的心学及其智慧.doc”

    [10:27]
  • 第4章郭继承—千古一人王阳明之致良知(25分钟2节)

  • 4-1

    王阳明之致良知某于良知之说,从百死千难中得来,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。——《顺生录》 “良知”源自孟子: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,其良能也 ,所不虑而知者 ,其良知也。如恻隐之心、是非之心、礼让之心、羞恶之心等,本心具有。 “知是心之本体,心自然会知。见父自然知孝,见兄自然知弟,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。此便是良知,不假外求。 良知心之本体。 夫人者,天地之心。天地万物,本吾一体者也,生民之困苦荼毒,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?不知吾身之疾痛,无是非之心者也。是非之心,不虑而知,不学而能,所谓良知也。良知之在人心,无间于圣愚,天下古今之所同也。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,则自能公是非,同好恶,视人犹己,视国犹家,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求天下无治,不可得矣。古之人所以能见善不啻若己出,见恶不啻若己入,视民之饥溺犹己之饥溺,而一夫不获,若己推而纳诸沟中者,非故为是而以蕲天下之信己也,务致其良知,求自慊而已矣。尧、舜、三王之圣,言而民莫不信者,致其良知而言之也;行而民莫不说者,致其良知而行之也。是以其民熙熙皞皞,杀之不怨,利之不庸,施及蛮貊,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,为其良知之同也。鸣呼!圣人之治天下,何其简且易哉!

    「仅限付费用户」点击下载“王阳明的心学及其智慧.doc”

    [09:40]
  • 4-2

    何为“良知”所谓良知,就是“道心”,就是人心中积极的力量,致良知,就是不断的擦赶紧心灵上的灰尘以澄现道心的过程。 《道德经》: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,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;无为之处,无所不为! 神秀大师: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 惠能大师: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 儒家称之为“本心”,道家称之为“真心”,佛家称之为“佛性”。

    「仅限付费用户」点击下载“王阳明的心学及其智慧.doc”

    [16:16]
  • 第5章郭继承—千古一人王阳明之心外无物(17分钟1节)

  • 5-1

    王阳明之“心外无物”先生(王阳明)游南镇,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:“天下无心外之物;如此花树,在深山中自开自落,于我心亦何相关?”先生曰:“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;你来看此花时,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。”(《传习录下》) 心虽主乎一身,而实管天下之理;理虽散在万事,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。是其一分一合之间,而未免已启学者心、理为二之弊。”(《答顾东桥书》, 人者,天地万物之心也;心者,天地万物之主也。心即天,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。(《答季明德》) 世界无非吾心,物理不外吾心。 万法皆心法,惠能大师:不是风动,不是幡动,仁者心动。 心不附物,物岂爱人?心无挂碍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。 庄子:无所待,神人无功,至人无己,圣人无名。 一生最怕的是伤心!一生最宝贵的是心志! 修行,说到底不是谈玄说妙,而是修一颗心: 饥来吃饭倦来眠,只此修行玄更玄;说与世人浑不信,却从身外觅神仙。

    「仅限付费用户」点击下载“王阳明的心学及其智慧.doc”

    [17:24]
  • 第6章郭继承—千古一人王阳明之知行合一(26分钟2节)

  • 6-1

    王阳明之知行合一自朱熹以来的读书传统,让人们误以为知和行是两件事,而且有先有后;所以很多人先读书明理,然后才去做事;而另一些人则是懵懵懂懂,只做事不读书。“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,故遂终身不行,亦遂终身不知。”因此,在给弟子讲授知行合一的时候,阳明经常强调,要在“事上磨练”,在实践中求知。 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。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

    「仅限付费用户」点击下载“王阳明的心学及其智慧.doc”

    [19:32]
  • 6-2

    起心动念的重要性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。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 问知行合一。先生曰:“此须识我立言宗旨。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,故有一念发动,虽有不善,然却未曾行,便不去禁止。我今说个知行合一,正是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,便即是行了。发动处有不善,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。须要彻根彻底,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。此便是我立言宗旨。”王阳明《传习录》下卷。 知之真切笃实处,既是行,行之明觉精察处,既是知。知行工夫,本不可离。 “我今说个知行合一,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,便即是行了。发动处有不善,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,须要彻底彻根,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,此便是我立言宗旨。”(《传习录》) 真知,必有真行!真行,必有真知!

    [07:20]
  • 第7章郭继承—千古一人王阳明之何以修行(37分钟5节)

  • 7-1

    修行之事上磨练问:静时亦觉意思好,才遇事便不同,如何?先生曰: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。如此临事,便要倾倒。人须在事上磨,方能立得住;方能静亦定、动亦定。 “人须在事上磨练,做功夫,乃有益。若只好静,遇事便乱,终无长进。那静时功夫,亦差似收敛,而实放溺也。” 陆澄在鸿胪寺仓居,忽家信至,言儿病危。澄心甚忧不能堪。先生曰:“此时正宜用功。若此时放过,闲时讲学何用?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练。”

    「仅限付费用户」点击下载“王阳明的心学及其智慧.doc”

    [06:58]
展开更多

“郭继承”老师的其他课程更多+

在线
客服
APP
下载

下载Android客户端

下载iphone 客户端

官方
微信

关注官方微信

返回
顶部